重要提醒: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(yán)峻,請大家暫?缡∮危鲂凶袷馗鞯胤酪咭(guī)定!
◆ ◆ ◆ ◆ ◆

金華·浦江
每天來一碗牛、羊清湯
做神仙也不換
新一輪強冷空氣又將“殺”到,友友們都準(zhǔn)備抵御寒冬了么?說到抗寒神器,除了空調(diào)暖氣,一碗熱氣騰騰的美食也少不了~
如果你問,寒冬里浙江人最愛吃什么?可能浙北、浙中、浙南、浙東的答案都不一樣,但唯一全省通吃的,肯定是羊肉了。
↑醬羊肉

↑掏羊鍋
↑白切羊肉
醬羊肉、紅燒羊肉、烤全羊、掏羊鍋……擅長做菜的浙江人開發(fā)出了無數(shù)種羊肉的吃法。但要說最討浙江人喜歡的,莫過于白切羊肉。畢竟白切,是檢驗羊肉品質(zhì)的法寶,也是對一塊好羊肉最大的尊重。
作為中國書畫之鄉(xiāng),有著1800年歷史的金華浦江縣,本地人即使以好文雅事著稱,到了冬天,也會被一份白切羊肉折服。他們還會搭配一碗羊清湯,羊肉肥美,清湯暖胃,一頓下肚,溫暖了整個濕冷的冬天。

↑白切羊肉
↑羊清湯
不僅是羊肉,浦江人的冬天還喜歡花樣吃牛肉。牛清湯、烤牛肉、牛肉餛飩、牛清湯火鍋……看來浦江人不僅有士大夫的淡泊之氣,也沉淀著山野村夫接地氣的喜好。
往往提及浦江,人們總是會想起水晶的天堂、甜過初戀的巨峰葡萄、“江南第一仙山”、再要么就是她萬年上山文化的傳承和千年書畫之鄉(xiāng)的氣韻。其實,你不知道的是,這個小城的美食也大有講究……
在浦江,一口牛羊清湯足以過冬
人生有限,吃肉的日子無限
都說“北方人過冬靠暖氣,南方人過冬靠的是一身正氣”,沒錯,在漫長又濕冷的冬天,沒有暖氣的南方人,只能靠“抖”或者“吃”來度過了。一碗熱騰騰的牛羊清湯,那種從口中蔓延進(jìn)胃里的暖意,讓人幸福感爆棚。
現(xiàn)今的浦江美食地圖里,牛清湯占據(jù)了很大一部分。原先耕牛為寶,輕易絕不肯宰殺。那時老百姓生活普遍清苦,只有在趕廟會時才舍得喝碗牛清湯,沾沾葷腥。后來吃的人多了,牛清湯便成為一種鄉(xiāng)愁的傳承。
牛清湯的做法簡單也粗獷,現(xiàn)殺的活牛,切肉剔骨后頭頭腦腦、筋骨皮肉與內(nèi)里放入大桶鍋里,加上自家的秘制香料,任其燉上一天。
等到煮熟后,撈出牛肉牛骨牛心牛肝一類,會剩下一鍋清湯,店家再加入牛血、水鹽味精和紅辣椒,大火煮沸,就變成一鍋燙、辣、咸、香的牛清湯。
吃牛清湯也有講究,用一根筷子,扒拉清湯里的牛雜和浮于表面的大紅辣椒,先呷一口嘗嘗鮮味,然后伴著牛雜喝湯,一碗下去,額頭冒汗,鮮辣的滋味讓人忍不住直呼“痛快”!當(dāng)然,有經(jīng)驗的食客還會點上一份麥餅。麥餅香氣濃郁,皮脆咸香,和牛清湯完美配合。
現(xiàn)在,喝牛清湯的店里不僅有湯,還有烤牛肉、牛肉餛飩、牛清湯火鍋等等,也算是牛清湯的衍生產(chǎn)品,能滿足各種人的口味。一碗地道的牛清湯滋味,不僅將浦江人的鮮明個性融入其中,也撥動了浦江人內(nèi)心深處那根情感的心弦。

↑麥餅

↑烤羊肉
說到浦江的另一個抗寒神器,那就是
羊清湯了。浦江鄭宅不僅是
江南第一家,羊肉也是第一。歷經(jīng)宋、元、明三代,十五世同居的浦江鄭氏,因為族人同居式的生活,造就相互的飲食習(xí)慣也比較接近。

↑江南第一家
據(jù)說,鄭氏家族祖祖輩輩都酷愛吃羊肉,他們把本地散養(yǎng)的山羊經(jīng)過宰殺,直接放入大木桶箍起的大鐵鍋里煮制,再加入特別的秘方,既保證了肉質(zhì)的天然鮮味,而且煮好的全羊肉質(zhì)嫩酥,香滿全鎮(zhèn)。

↑羊清湯
冬日來鄭宅走一走,穿越一路由牌坊組成的陣列,宛若行走在古老的歲月長河中,每一座牌坊都在默然中,傳述著它自身的故事。隨意推門走進(jìn)一家羊肉館,仿佛還能聽到百年前食客的吆喝:店家,切半斤羊肉,再燙一壺酒,快快與我上來!
在浦江,面有多少種吃法?
真正的美味,都是需要千錘百煉
浦江美食的另一個特立獨行之道,在于對面食的偏愛。本地人對面食的創(chuàng)造力,堪稱浙江版本的“小山西”。 在浦江縣城北二十余里,有一嶺橫亙。以嶺為界,當(dāng)?shù)匕傩辗Q嶺北為“山里”。被大家稱為“面條村”的
潘周家村即在“山里”深處。
2014年,潘周家村的一根面絕活上了《中國夢想秀》的舞臺,2斤面粉拉出了200多米長的面條,而截下來的面還可以用來跳繩,這種獨特的面條技藝瞬間火遍全國,許多游人特地跑來潘周家村觀看。
一根面的來源說來也簡單,浦江當(dāng)?shù)厝俗鰤,有吃長壽面的習(xí)俗,面條一根到底,中間不斷,能討個好彩頭。不過對于在外飄蕩的游子來說,這一碗面的意義卻不簡單,那是童年的味道,是家鄉(xiāng)的味道。無論你漂泊到哪里,一碗面總能將鄉(xiāng)味喚醒。
雖說現(xiàn)在有機器的幫助,面條隨時都能做,但村民自家做面,還是習(xí)慣在每年的下半年,新的麥子收上來后,開始動手制作。農(nóng)家房前屋后,千萬條白色的面線飛瀉而下,伴著陽光線條感十足。
浦江一根面最大的特點,四個字概括:長、細(xì)、韌、滑。經(jīng)過和面、打面、揉面、搓面、盤面、發(fā)酵、拉面等大小十幾道純手工工序后的一根面,久拉不斷、久煮不糊。
加以濃郁清香的高湯配料,第一口品嘗時只感覺細(xì)滑、柔韌,再細(xì)品后面條的韌勁、嚼勁盡顯,美味直抵味蕾。
在浦江,還流行一種名為“米篩爬”的小吃,相較于浦江一根面的捶打,米篩爬更講究手指上技藝。把切好的長條在掌中搓成面繩,揪下半個拇指長的小段,在米篩上朝著一個方向用力,一推一按,一個印滿米篩的凹凸格紋的米篩爬就做好了。
水開下鍋,一個個米篩爬在提前準(zhǔn)備的骨湯里沸騰,夾雜著竹筍和咸菜,飄出絲絲香氣,F(xiàn)在的人們還會把各種果蔬汁和到面,讓本就形狀可愛的米篩爬更加富有食欲。
這條火腿,誰看了不留口水
都說文人是最懂生活情趣的,他們既是頂級的才子,也是頂級的吃貨。
魯迅就是火腿的狂熱粉絲之一,凡熟悉魯迅的朋友,如果在家里招待他,都會使用金華火腿做菜,滿足他這個嗜好。林語堂創(chuàng)新奇教學(xué)理論,說培養(yǎng)學(xué)生要像做金華“蘭熏火腿”那樣慢慢地熏,被人戲稱為“火腿博士”。
再看清朝詩人袁枚也曾高度評價過金華火腿,說是三年能出一個狀元,但三年出不了一個好火腿。而且還特別強調(diào):真正的好火腿,比年年都能出的狀元還要難得。
浦江人制腿,用的是竹葉來熏,又名“蘭熏”,要是不說,誰知道這是火腿的名字呢?據(jù)說,以前的文人們多用來“點茶”,也就是用來佐茶。用火腿恰到好處的咸度調(diào)鮮,以搭配茶葉的清香回甘,清淡又不失分寸。
浦江的竹葉熏腿腌制工藝獨特,程序繁瑣,如今已被列入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(hù)名錄。一只上好的浦江火腿,總要等到立冬之后,氣候變得寒冷,這是火腿制作的最佳時節(jié)。
即使現(xiàn)代有了機器的幫助,一只上好的火腿也要經(jīng)過修、腌、浸、洗、曬、整、發(fā)酵保管、落架分級、堆疊等等幾十道工序,費時十八個月以上才能制出。
我想,正是這長長的時間和傳承至今的技藝,才賦予了火腿與鮮食截然不同、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。
在浦江,還有一種時間醞釀的美食——豆腐皮。浦江豆腐皮最早的文字記錄在元末明初。清代《浦江鄉(xiāng)言雜字》也有豆腐皮的蹤跡:“豆腐肉夾”,即用豆腐皮包肉餡的美食。《浦江縣志》進(jìn)一步明確了這種美食佳肴的名稱“炸響鈴”,記載民國時,“炸響鈴”成為浦江的一大特色名菜,名噪一時。
目前,浦江全縣有李源、沙仁頭、鐘村、魏村等十多個浦江豆腐皮加工基地,從浸泡黃豆、打漿到最后出成品豆腐皮,要經(jīng)過10道工序。那一張張晶瑩光潔、薄如蟬翼的豆腐皮的背后,
不知道又是多少人的鄉(xiāng)愁。
重要提醒: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(yán)峻,請大家暫停跨省游,出行遵守各地防疫規(guī)定!